:::

法規內容

法規名稱: 113年度府訴決字第007號
公發布日: 民國 114 年 04 月 23 日
發文字號: 府綜法字第1140035076號函
法規體系: 訴願決定書/113年度
法規功能按鈕區
金門縣政府決定書        113年度府訴決字第007號
訴願人 李○○
原處分機關 金門縣警察局金城分局
代表人 朱政憲(分局長)
訴願人因涉嫌詐欺違反「洗錢防制法」事件,不服原處分機關中華民國(下同)113年10月18日書面告誡處分,提起訴願,本府決定如下:
    主  文
訴願駁回。
    事    實
一、本案緣訴願人李○○為追討被詐騙之金額,加入臉書社團及LINE群組,將其所申辦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帳戶、臺灣土地銀行帳戶及無卡交易密碼之提款權限,提供予年籍不詳之詐騙集團成員;嗣詐騙集團成員取得前揭帳戶資料後,詐騙被害人於113年4月5日至6月20日期間陸續匯入共計新臺幣(下同)18萬6,000元款項至上揭帳戶,訴願人亦有取用約5,000元金額使用。
二、案經臺南市政府警察局白河分局及桃園市政府警察局平鎮分局移轉案件至原處分機關調查,並於113年10月18日依裁處時「洗錢防制法」第22條第2項裁處訴願人告誡處分,訴願人不服,遂向本府提起訴願。茲摘敘兩造訴辯意旨如次:
訴願人訴願意旨略謂:一、訴願人因為誤信網友稱可幫忙討回被詐騙款項而提供帳戶和個資,之後該網友聲稱因為要幫訴願人討回款項發生車禍,為了與對方和解需大筆款項,自己的提領上限滿了,要求訴願人申請無卡提款功能,他會匯入三萬元要訴願人提供無卡交易密碼協助讓其提領,訴願人信以為真,以為匯入款項是該網友的錢,於是照做。二、之後該網友又以委託幣商幫訴願人追討款項,要匯入訴願人帳戶做測試為由,多次要求訴願人提供無卡交易密碼,以及依其指示將匯入款項轉出還給他或是還給幣商,訴願人直到帳戶遭到警示才驚覺遭到詐騙,但是帳戶密碼及提款卡並未交付網友使用,仍為本人持有。訴願人仍有帳戶控制權,是因為被騙才讓其得以利用訴願人帳戶匯入及領出款項,並不是單純將帳戶給該網友使用,訴願人也並無幫助其詐欺之故意。
原處分機關答辯意旨略謂: 一、按「洗錢防制法」第22條第1項前段規定「任何人不得將自己或他人向金融機構申請開立之帳戶、向提供虛擬資產服務或第三方支付服務之事業或人員申請之帳號交付、提供予他人使用。」另同條第2項前段規定「違反前項規定者,由直轄市、縣(市)政府警察機關裁處告誡。」合先陳明。二、本件訴願人主張撤銷處分書理由如下:(一)訴願人稱誤信網友之說法,認其可以協助討回遭詐騙款項而提供帳戶及個資,該網友稱要幫訴願人取回款項而發生車禍,藉此以車禍和解金及其提款金額已達上限為由借用訴願人之帳戶,訴願人再以無卡提款方式助該網友提領匯入訴願人上記帳戶內之款項;另該網友又稱其委託幣商協助追討訴願人遭詐款項,以測試帳戶為由匯款至上記訴願人之金融帳戶內,並要求訴願人再次以無卡提款方式將款項還給網友及幣商,造成訴願人陷於錯誤,陸續以無卡提款之方式供該網友提領匯入訴願人之金融帳戶內被害人等遭詐騙之款項。(二)訴願人稱並未違反任何法律或規定,「洗錢防制法」所謂交付、提供帳戶、帳號予他人使用,係指將帳戶、帳號之控制權交予他人,訴願人在本案中僅提供無卡提款方式予他人提款,該金融帳户之控制權仍為訴願人所持有,並非本條所規定之交付、提供他人使用,亦無幫助其詐欺之故意,訴願人的告誡處分缺乏充分的事實根據和法律依據。
三、本分局就訴願人主張撤銷理由,答辯說明如下:(一)    依「洗錢防制法」第15條之2(現行條文為第22條)立法理由第二點後段「於第一項定明任何人除基於符合一般商業、金融交易習慣,或基於親友間或其他正常理由以外,不得將帳戶、帳號交付、提供予之法定義務,並以上開所列正當理由作為本條違法性要標準。」合先敘明。(二)依據法務部113年4月22日函釋內政部警政署「警察機關辦理『洗錢防制法』第15條之2(現已修正為『洗錢防制法』第22條)告誡處分審認標準疑義問題一覽表」,有關交付帳戶供他人使用之判斷:(1)「構成要件」要素之判斷:行為人認識自己故意(或未必故意) 交付、提供帳户,即符合構成要件。(2)「違法性」要素之判斷:判斷交付帳户之「理由是否正當」。(三)承上,本案訴願人係於網路上結識該網友,雙方並未實際見過面,皆透過通訊軟體聯繫,且訴願人無法提供該網友之真實姓名、年籍資料等相關證據資料,足見訴願人與對方並非相識,彼此間毫無信賴關係可言,且該網友陸續以車禍取款、幣商測試帳戶等理由,要求訴願人提供其帳戶使用,並讓該網友多次以無卡方式提領多筆金流,該理由既不符合一般商業、金融交易之習慣,且基於一般通常智識之人聽聞後,應對其多次頻繁資金流向且以無卡方式提款而感到存疑,並質疑該手段是否為詐騙或洗錢之可能,然雖無法判定訴願人是否有主觀認識自己之故意,但在訴願人未必故意之情况下,未能善盡妥善保管個人帳戶、帳號法律上義務之目的,即符合上述交付帳户供他人使用之「構成要件」及「違法性」之判斷。(四)同條立法理由第三點「本條所謂交付、提供帳戶、帳號予他人使用,係指將帳戶、帳號之控制權交予他人,如單純提供、交付提款卡及密碼委託他人代為領錢、提供帳號予他人轉帳給自己等,因相關交易均仍屬本人金流,並非本條所規定之交付、提供「他人」使用。」惟本案之訴願人稱該網友係以車禍取款、幣商需要驗證帳戶等為由,借用訴願人上記帳戶使用,使多筆遭詐款項陸續匯入,然該金流非屬訴願人本人金流之需要,復又以無卡提款方式予他人「使用」,即屬交付、提供帳戶、帳號予他人使用,另訴願人稱並未實際將帳戶、帳號之控制權交予他人,惟其所提供之臨時密碼同樣具有帳户之控制權,且詐騙集團利用該帳戶及臨時密碼,藉此提領並取得被害人等遭詐騙之贓款,仍為事實行為,並確認該行為確實遭詐騙集團利用作為洗錢之途徑。(五)金融機構帳戶關係個人財產、信用之表徵,若無正當理由提供金融機構帳戶資料予他人,常易遭持以供作財產犯罪之用,淪為轉匯、提領贓款之犯罪工具,提供個人帳戶資訊形同協助詐騙者取得詐騙犯罪贓款,並藉此掩飾詐騙不法所得之本質、來源及去向,製造金流斷點。綜觀「洗錢防制法」第15條之2(現行條文為第22條)之立法理由,係對於人頭帳戶強化管控,以及禁止任意交付帳户予他人之行為,以達抗制詐欺與洗錢犯罪的重要手段。四、綜上所述,本分局認本件訴願為無理由,爰依「訴願法」第58條第3項之規定檢附原卷乙宗,敬請察核予以駁回。
     理    由
一、按「洗錢防制法」第22條第1項:「任何人不得將自己或他人向金融機構申請開立之帳戶、向提供虛擬資產服務或第三方支付服務之事業或人員申請之帳號交付、提供予他人使用。但符合一般商業、金融交易習慣,或基於親友間信賴關係或其他正當理由者,不在此限。」、第2項:「違反前項規定者,由直轄市、縣(市)政府警察機關裁處告誡。經裁處告誡後逾五年再違反前項規定者,亦同。」
二、按行為人無正當理由將自己所申辦之金融帳戶資料交與他人使用,而遭詐騙集團利用作為規避查緝之人頭帳戶,其行為雖可能構成刑法幫助詐欺、洗錢等罪責,但有時主觀犯意證明困難,致影響人民對於司法之信賴,乃訂定「洗錢防制法」第22條規定予以截堵,僅於符合該條第1項但書所定「符合一般商業、金融交易習慣」、「基於親友間信賴關係」或有「其他正當理由」等3種情形,始得免於同條第2項之處罰。又前開規定立法理由第5點說明:「現行實務常見以申辦貸款、應徵工作等方式要求他人交付、提供人頭帳戶、帳號予他人使用,均與一般商業習慣不符,蓋因申辦貸款、應徵工作僅需提供個人帳戶之帳號資訊作為收受貸放款項或薪資之用,並不需要交付、提供予放貸方、資方使用帳戶、帳號支付功能所需之必要物品(例如提款卡、U盾等)或資訊(例如帳號及密碼、驗證碼等);易言之,以申辦貸款、應徵工作為由交付或提供帳戶、帳號予他人『使用』,已非屬本條所稱之正當理由。」
三、經查,訴願人雖稱其係因誤信可追回遭詐騙之金額而提供其個人帳戶及無卡交易密碼之提款權限予詐欺集團,然其除將帳戶交予他人外,同時將無卡交易密碼之提款權限提供予他人,已屬將其帳戶、帳號之實質控制權交予他人,實已違反禁止任意交付帳戶予他人使用之行政法義務,訴願人雖稱其並未將帳戶之控制權交予他人,然其將具提款功能之一次性密碼任意交予他人,該他人並得將該一次性密碼再轉交予其他人提款使用,縱該提款密碼僅具一時性或一次性,仍無礙於已將帳戶之控制權交由他人行使之認定,而該當「洗錢防制法」第22條規定所謂「交付、提供帳戶、帳號予他人使用」之違規行為,且非屬同條但書所稱之「正當理由」,原處分機關以原處分對訴願人進行告誡,並無違誤。
四、另不論本件檢察官最終偵查結果認定訴願人提供其個人帳戶及無卡交易密碼之提款權限而遭詐騙集團利用作為詐欺取財工具之行為,是否足以構成幫助詐欺,此與訴願人是否構成「洗錢防制法」第22條,將帳號密碼交予他人使用以規避洗錢防制措施之構成要件無涉。至訴願人稱其係遭該名網友以車禍取款、幣商測試帳戶為由騙取帳號資訊云云,然無論係車禍取款或幣商測試帳戶等均不足以構成其聽任他人而提供帳戶之正當理由,是本件訴願無理由。
五、綜上論結, 本件訴願無理由,爰依訴願法第 79 條規定,決定如主文。
                                                       金門縣政府訴願審議委員會
                                                                        主任委員 李文良
                                                                            委員  沈炎平
                                                                            委員  蔡育霖
                                                                            委員  陳怡欣
                                                                            委員  林佳頻
                                                                            委員 徐崑明
                                                                            委員 王中聖
中華民國114年04月09日
縣 長  陳  福  海
如不服本決定,得於決定書送達之次日起2 個月內向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臺北市士林區福國路 101 號)提起行政訴訟,並抄副本送本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