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規內容

法規名稱: 113年度府訴決字第008號
公發布日: 民國 114 年 04 月 23 日
發文字號: 府綜法字第1140035098號函
法規體系: 訴願決定書/113年度
法規功能按鈕區
金門縣政府決定書      113年度府訴決字第008號
訴願人 呂○○
原處分機關 金門縣警察局金湖分局
代表人 王貞惠(分局長)
訴願人因涉嫌詐欺違反「洗錢防制法」事件,不服原處分機關中華民國(下同)113年10月20日書面告誡處分,提起訴願,本府決定如下:
    主  文
訴願駁回。
    事    實
一、本案緣訴願人呂○○加入求職LINE群組,依詐騙集團「張○○」指示於MAX及MaiCoin交易所註冊,將交易所申請之帳戶帳號、密碼及金鑰提供使用,使詐騙集團得以利用渠交易所之遠東國際商業銀行帳號等帳戶,詐騙被害者於113年7月17日至19日相繼匯入12筆共計新臺幣(下同)186萬2,065元金額款項以虛擬貨幣(USDT、乙太幣)形式轉入匿名錢包,掩飾款項流向。嗣113年7月24日訴願人帳戶顯示警示,始知悉受騙,113年8月8日向原處分機關報案。
二、案經原處分機關調查後,於113年10月20日依「洗錢防制法」第22條第4項裁處訴願人告誡處分,訴願人不服,遂向本府提起訴願。茲摘敘兩造訴辯意旨如次:
訴願人訴願意旨略謂:一、因求職而提供自己的銀行帳號,提供帳戶密碼、網銀號密碼,誤以為此舉僅是求職一部分,未意識到此行為的潛在風險,在知悉是異常款項後且帳戶遭警示,有向警察局報案,以尋求保護及保障自身權利的安全。未曾將任何收到的不明款項提取或使用,並且積極配合警方調查。二、足見訴願人自此至終均不知悉上開款項來源係被害人遭詐騙金額之犯罪所得,更不知上開詐騙情事,而僅係遭詐騙集團詐騙而陷於錯誤地認為上開款項均係公司為他人代購之款項,從而,益徵行為人主觀上並不具有「避免受追訴、處罰而使特定重大犯罪所得財物或利益之來源合法化,或改變該財物或利益本質」之意圖(實則訴願人僅認為係公司為他人代購之款項,並不知悉上開款項係他人之犯罪所得),在在可證訴願人主觀上並不具有掩飾或隱匿其犯罪所得或變得之財產或財產上利益與犯罪之關聯性,使其來源形式上合法化之犯罪意思,誠難遽認訴願人具違反「洗錢防制法」之情。三、告誡處分對於訴願人的名譽、求職前景以及日常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該處分不僅未能反映訴願人的實際行為,且有失公平。訴願人請求原處分機關撤銷對我所做的告誡處分,並恢復訴願人之清白。希望警方能夠理解訴願人是受害者,並保護訴願人之合法權益。
原處分機關答辯意旨略謂:一、按「洗錢防制法」第22條第1項前段規定「任何人不得將自己或他人向金融機構申請開立之帳戶、向提供虛擬資產服務或第三方支付服務之事業或人員申請之帳號交付、提供予他人使用。」另同條第3項第2款規定「交付、提供之帳戶或帳號合計三個以上。」及第4項「前項第一款或第二款情形,應依第二項規定,由該管機關併予裁處之。」
二、次按同條立法理由第2點後段「於第一項定明任何人除基於一般商業、金融交易習慣,或基於親友間信賴關係或其他正當理由以外,不得將帳戶、帳號交付、提供予他人使用之法定義務,並以上開所列正當理由作為本條違法性要素判斷標準。」三、另同條立法理由第5點「現行實務常見以申辦貸款、應徵工作等方式要求他人交付、提供人頭帳戶、帳號予他人使用,均與一般商業習慣不符,蓋因申辦貸款、應徵工作僅需提供個人帳户之帳號資訊作為收受貸放款項或薪資之用,並不需要交付、提供予放貸方、資方使用帳戶、帳號支付功能所需之必要物品(例如提款卡、U盾等)或資訊(例如帳號及密碼、驗證碼等);易言之,以申辦貸款、應徵工作為由交付或提供帳戶、帳號予他人使用,已非屬本條所稱之正當理由。」併此合先陳明。四、卷查本案,就引用法令及訴願理由分段論駁如下:(一)綜觀上開立法理由,「洗錢防制法」第22條係對於任意交付帳戶予他人使用之行為加強管控,以達抗制詐欺與洗錢犯罪的重要手段;本分局依上開調查事實引用該法作成原處分,於程序及實體上均屬合法妥當,於法洵屬有據。(二)至訴願理由固謂:「提供帳戶帳號、密碼僅求職之一部分」、「渠不知上開款項係被害人遭詐騙所得」及「訴願人主觀上並不具有掩飾或隱匿其犯罪所得或變得之財產或財產上利益與犯罪之關聯性,使其來源形式上合法化之犯罪意思」等云云,惟在立法理由第5點中關於以應徵工作為由交付提供帳戶並非正當理由之意旨已釋之甚明。次查訴願人所述「使犯罪所得形式上合法化之犯罪意思」為「洗錢防制法」第2條之洗錢行為衡量標準,且該條規定之洗錢行為並無「明知」之要件,在解釋上自不能限於確定故意(直接故意),仍應包含不確定故意(未必故意或間接故意),再查訴願人與不詳詐欺集團成員之LINE聊天紀錄,渠多次向「張〇雯」提出質疑是否係從事詐騙行為,可見渠在能預見提供帳戶帳號、密碼等個人資訊可能遭他人作為詐欺及洗錢等犯罪工具,卻仍未盡查證之責。是訴願人所述尚非可採,原處分應予維持。五、綜上所述,縱認本件訴願提起程序合法,然原處分尚無違法或不當之處,本分局認訴願為無理由,爰依訴願法第58條第3項之規定檢附原卷乙宗,敬請察核予以駁回。
     理    由
一、按「洗錢防制法」第22條第1項:「任何人不得將自己或他人向金融機構申請開立之帳戶、向提供虛擬資產服務或第三方支付服務之事業或人員申請之帳號交付、提供予他人使用。但符合一般商業、金融交易習慣,或基於親友間信賴關係或其他正當理由者,不在此限。」、第2項:「違反前項規定者,由直轄市、縣(市)政府警察機關裁處告誡。經裁處告誡後逾五年再違反前項規定者,亦同。」
二、按行為人無正當理由將自己所申辦之金融帳戶資料交與他人使用,而遭詐騙集團利用作為規避查緝之人頭帳戶,其行為雖可能構成刑法幫助詐欺、洗錢等罪責,但有時主觀犯意證明困難,致影響人民對於司法之信賴,乃訂定「洗錢防制法」第22條規定予以截堵,僅於符合該條第1項但書所定「符合一般商業、金融交易習慣」、「基於親友間信賴關係」或有「其他正當理由」等3種情形,始得免於同條第2項之處罰。又前開規定立法理由第5點說明:「現行實務常見以申辦貸款、應徵工作等方式要求他人交付、提供人頭帳戶、帳號予他人使用,均與一般商業習慣不符,蓋因申辦貸款、應徵工作僅需提供個人帳戶之帳號資訊作為收受貸放款項或薪資之用,並不需要交付、提供予放貸方、資方使用帳戶、帳號支付功能所需之必要物品(例如提款卡、U盾等)或資訊(例如帳號及密碼、驗證碼等);易言之,以申辦貸款、應徵工作為由交付或提供帳戶、帳號予他人『使用』,已非屬本條所稱之正當理由。」
三、經查,訴願人雖稱其係因求職而誤信詐騙集團,進而提供其個人銀行帳號、密碼及其於MAX及MaiCoin交易所申請之帳戶帳號、密碼及金鑰予詐騙集團,然其除將帳戶交予他人外,同時將帳戶之密碼及金鑰提供予他人,已屬將其帳戶之控制權交予他人,訴願人因求職之故而依對方指示提供自己之銀行、網銀帳戶帳號、密碼等資訊供他人匯款、約定轉帳使用,已違反「洗錢防制法」所定任何人不得將自己或他人向金融機構申請開立之帳戶交付、提供他人使用之行政法義務,而該當「洗錢防制法」第22條規定所謂「交付、提供帳戶、帳號予他人使用」之違規行為,且依一般商業或金融交易習慣,應徵工作或求職時,並無將自己帳號、密碼資料交由公司測試之必要,非屬同條但書所稱之「正當理由」,原處分機關對訴願人為告誡處分,並無違誤。
四、又訴願人自陳在與該所稱雇主之他方聯繫過程,曾質疑對方是否為詐騙等語,足見訴願人對於交付帳號、密碼及金鑰等資料供他人使用,係有高度警覺及疑慮,然訴願人仍將該等帳號、密碼及金鑰等資料提供與對方,旋即遭詐騙集團利用作為人頭帳戶,自不能認為訴願人對於「洗錢防制法」第22條規定之構成要件即不得無正當理由將自己所有之金融帳戶資料交付或提供他人使用一節毫無認識。訴願人其係因求職才提供上開帳戶、密碼及金鑰等資料云云,然重點在於訴願人對於交付上開帳號、密碼資料予他人有遭非法利用之可能係有認識。
五、另不論本件檢察官最終偵查結果認定訴願人提供其個人帳戶、密碼及金鑰等資料而遭詐騙集團利用作為詐欺取財工具之行為,是否足以構成幫助詐欺,此與訴願人是否構成「洗錢防制法」第22條,將帳號密碼交予他人使用以規避洗錢防制措施之構成要件無涉。又本條係在處罰無正當理由將自己所有之金融帳戶資料交付或提供他人之行為,與同法所定之洗錢行為或刑法所處罰之幫助詐欺行為尚屬有別,是訴願人主觀上縱無洗錢或幫助詐欺之故意,仍無礙於本條處罰之成立。
六、綜上論結, 本件訴願無理由,爰依訴願法第 79 條規定,決定如主文。
                                                     金門縣政府訴願審議委員會
                                                                     主任委員 李文良
                                                                         委員  沈炎平
                                                                         委員  蔡育霖
                                                                         委員  陳怡欣
                                                                         委員  林佳頻
                                                                         委員 徐崑明
                                                                         委員 王中聖
中華民國114年04月09日
縣 長  陳  福  海
如不服本決定,得於決定書送達之次日起2 個月內向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臺北市士林區福國路 101 號)提起行政訴訟,並抄副本送本府。